时 间 记 忆
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
2 3 4 5 6 7 8
9 10 11 12 13 14 15
16 17 18 19 20 21 22
23 24 25 26 27 28 29
30

最 新 评 论

最 新 日 志

最 新 留 言

搜 索

用 户 登 录

友 情 连 接


 
 
 
心为形役
[ 2007-9-26 17:09:00 | By: chao ]
 

题记:

庄子在《人间世》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,总结成两个字,叫做“心斋”,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,看看你自己。(摘自于丹的《庄子心得》)

 

阅读《庄子心得》全因了宣传效应。有时,流行的力量势不可挡,哪怕是曾经的抵触,在强大攻势的宣传面前,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投降。

 

不想读《庄子》,不仅是因为肤浅的古文功底不能深入解读它,到时落得个一知半解的尴尬;还因为,那种虚幻,那种超凡脱俗,那种游离现实之外的种种唯心解说,让我觉得缥缈虚无,似乎虚空。连庄生自己都说自己是写了些“谬悠之说,荒唐之言,无端崖之辞。”有什么可读?所以,对庄子生分,也就对《庄子心得》有些抵触,排斥。然而,在一日的闲逛商场中,因了满书架抢眼的《庄子心得》,也因了强有力的流行攻势造成的心中好奇。也就随手把它放入了购物篮。

 

然而,薄薄的一本《庄子心得》真的很是耐看。这种耐看不是因为外在的包装,不是因为华丽精致的文字游戏,也不是因为它发掘于古文解读本身具有的艰涩难懂的特质,完全是因为其内蕴的智慧。这种智慧在它对人生、人性、人格的三言两语的陈述中,伴随着于丹的心灵剖析,促使我自动地内心解读,使得阅读过程逐渐变得厚实,变得丰满,也变得沉重。于是,阅读它,完全成了一种心斋。

 

于丹在用她独有的人生感悟解读《庄子》,解读出一句句满是禅机玄机的人生警句,也许,这些东西本身就存在于庄子的文词内,但是,正是于丹,用女性独有的心性,细腻又不乏犀利地呈现了它。也许,庄子的原意中,还有更为丰满的内蕴,但,于丹,用她独特的视角,把她认为最精辟的见地结合自己的阅历端了出来,在她通俗又满是哲理的言辞中,我觉得不是在阅读庄子,也并非在阅读心得,而是,在沉重地叩问自己的内心。

 

叩问一:心为形役?

心为形役意思指人的内心完全为外在的物质世界社会环境所奴役,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,没有了自我的内心追求。现实中的我们大多心为形役。经历了很多的人生历程,为人子女,为人夫妻,为人父母,为人师生,为人臣子,为人朋友……,在这样一张筋络密布的人生立体网中,人真的很是被压抑,如何和谐地游走其间,需要技巧吗?很多人的游走就凭着技巧。心的思虑全为了外在的利害关系,于是,技巧伪装凌驾于万物之上,人情冷暖自我本真成了空穴来风。用庄子的哲理,这是“心为形役”,这是人生活的低级境界,用功利尺子衡量后的一种浅层生活状态。而在这样技巧的背后,疲惫苍老的将是自己的内心,负累的也是自己的内心。要在这样的立体网中活得自我,需要我们在自然人格中自我超越,心灵遨游,用心灵的应答决定生命的状态。譬如我们的工作,我们怎样看待?我们的态度也许是应付,因为我们把工作看作是我们的负累抑或是工具,因为我们不得不从中谋求物质利益,我们又不得不去屈从。于是在这样极不情愿的状态下,我们的工作愈来愈成了羁绊——心的羁绊,怒气的来源。“其实,我们把每天从事着的日常工作仅仅当作一个职业,完成的仅仅是一件器物,而并没有在工作中移植我们心中的愿望和梦想。我们,没有把手中的职业变成一个载体,来实现生命与职业的沟通。”多么深邃富有哲理的解读呀!也许,实现生命与职业的沟通是一种多么高深的境界,然而,在超越了怨愤后,明白有这样的一种面对人生职业的态度,生命的状态就会有了一次彻底的改观和质的飞跃。其实,做到生命与职业的沟通,并不是依赖技巧,而是依赖我们心中的愿望与梦想。如果,我们用我们的内心去经营我们的职业,内心得到释放,过程就是一种快乐,谁会如此看中结果呢?而当我们的职业不再为了利益的驱动,成为心的舞动灵的律动时,心还会疲惫?身还会负累吗?“乘物以游心”,于丹无数次叩问自己“我的心可以遨游到多远?”她说她的生命成长一如庄子的另一句子“外化内不化”,对外在世界越来越多宽容感恩,融合于规则,而内心的执守日益打磨得坚毅无悔,不再怀疑是否真得可以用一生把梦想刻划成真。这种逍遥游的境界有几人能及?

 

叩问二:己养、鸟养?

庄子的寓言故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: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,鲁国国君很喜欢,就必恭必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,演奏《九韶》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,准备了美酒给它喝,宰羊牛给它吃,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,结果呢?这只海鸟目光迷离,神色忧郁,郁郁寡欢,三天就死了。也许,我们读了会发笑,如此低级的举动也会发生?然而,用心的斋戒内省反思一下自己,又有何感受?面对人生百态,面对种种冲突,我们更多的是以己养的理念去操作实施,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了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?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,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判断评价,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。特别是我们的教育,我们的教育难道没有一丝“以己养养鸟,非以鸟养养鸟”的影子吗?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差异,而用同一尺度去丈量所有的学生;为了眼前,急功近利,针对诸多学生实施一刀切的文化知识教学,缺乏因材施教主体意识的策略教法;把自己的个体愿望强压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包办教育——“以成人世界的标准去要求我们的孩子:你以后要想出名,要想在社会上建功立业,你从三岁就必须学弹钢琴,四岁就必须学美术,五岁就必须学芭蕾,六岁必须报名参加奥数班……” 这与鲁国国君的养鸟之法又有多少区别?于丹说: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,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,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。也许,读懂这句话只在一瞬间,然而要真正践行,又何其艰辛?这中间的艰辛之因除了外在的客观束缚,更多的是心的禁锢,自我内心已被世俗的藩篱围住,不能,不想,也没有勇气脱离呀!于是明知是害人的“己养”,还是不肯用利人的“鸟养”。

 

……

庄子的《养生主》中有一个《庖丁解牛》的故事,一个庖丁能达到“以无厚入有间”的境界,用于丹的话来说是: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,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,看清超越言行的内心的真正质地。而我却心寒地想到,我的内心的真正质地是什么?我可曾清晰?我可曾坚守?

 

于反复间静读,感觉内心日益沉重,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类似自责的恐惧和战栗抓住了现实的我,让我汗颜。而我更深的恐惧是,这样一份心斋后,我可能无法捕捉自我与现实的平衡点。因为,圣人的境界并非一朝一夕,而凡人的生活又是无时无刻不在磨砺我的毅力。

 

也许,这份“心斋”只有成了禅道的经文,不断诵记,才能于游离中不时抓握心的航标,让生命的状态重获清澈明丽……

 
 
发表评论:
 
天涯博客 天涯博客
天涯博客欢迎您!